查看原文
其他

用区块链技术给人生定价

2018-01-10 张辉 辉哥奇谭

我本人对于「热点」和「风口」从来不感冒,并且我写文章不喜欢追热点,所以本不打算谈有关比特币和区块链的事情。但是,我今天正好看了一些有关区块链的文章,所以谈一些我的基本态度,供大家参考。

首先简单说一下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基本关系。比特币是一种「应用」,比特币的实现依赖于「区块链」技术。比特币与区块链的关系类似于「电子邮件」和 TCP/IP 协议之间的关系。当然,现在比较尴尬的情况是,比特币火了,但是相比于大爷大妈也谈论的比特币,区块链本身本身知晓度没有那么高。而且真正研究区块链的人更少。这不得不说是人性的弱点 —— 贪婪、好逸恶劳 —— 所致。下面我就借此谈谈人性的弱点以及如何克服。

想投资赚大钱,别碰热点

因为很多买比特币、买山寨币、参与 ICO,初衷就是赚钱,所以我们先来谈赚钱。投资赚大钱有一个秘诀,就是别碰热点,因为热点往往同时意味着两件事:第一过多的关注;第二,过高的价格。这两个也是相互关联的。过多的关注会带来更多的「竞争者」,更多的竞争者会抬高竞争门槛。我在工作和投资的时候,都不喜欢做过于热门的事情,因为这样竞争少,我很容易安安静静的胜出。从价格的机制:「供需关系」看,过多的关注也会带来过高的价格。价格是你购买一项资产所付出的成本。买同样的资产,成本越低,相对而言赚钱的概率也就越高。

在我过往的投资经历中,但凡大家都觉得是好机会的时候,我会悄悄的走开,我不喜欢「抢着去买」一个所谓的资产。相反,在 Apple 股票和茅台股票在几年前低点,各种坏消息的时候,我却欢欣鼓舞的买入。真正在比特币上赚到大钱的几个朋友,都是在比特币不为人所知,或者不被人开好的时候,比如2013年以前以及大跌时大批买入的。

不懂不碰

如果你不懂一项资产的风险和机会,只是看到别人在买,新闻媒体在炒,就怕自己「错过」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所以要投入大笔资金去买,我还是劝你断了这个念头。投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,叫「不懂不碰」,换一个角度,就是「只做自己懂的事情」。股票投资中有一个很好的词,叫「能力圈」,说的是长期想在股票上赚钱,就做「能力圈」中的事情,对圈外的事情不要眼红,那不是你能赚到的钱,不是你的钱,别眼红。

如果你不懂比特币、其他币或者 ICO 的风险,就不要去碰,那不是你的菜。

可以不炒比特币,一定得学习区块链

但「能力圈」和「不懂不碰」的戒律并非自己不学习的借口。我自认为在很多事情上属于「先知后觉」,在比特币这件事情上,我在2013年第一次听李笑来说起,但自己无动于衷,这一点在文章 如何才能不错失下一个「比特币」?中有记录。但今天我突然意识到,不能因为对比特币不感冒,而忽视了背后的区块链技术,所以特意找到很多原始的材料开始学习「区块链」。初步印象是,区块链技术可能是一个根本性的技术,它在未来会广泛用于需要「Trust」(信任)的场合,无论是数字货币、知识产权保护、数据资产建设等等。公开、加密、去中心化等特点也会给其带来的更多应用场景。比特币已经爆炒了多年,但是区块链本身热度还不够,应用也不够广泛和深入,这意味着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发展的早期,这个时候选择去学习和研究区块链,可能是恰逢其时。

「区块链」事关「Trust」

我们为何要重视「区块链」,一言以蔽之,区块链是有关 Trust 的技术。一切需要 Trust 才能评估、交换和运转的场景,未来都是区块链技术的用武之地。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,就是「知识变现」本身。很多年轻人都把「知识变现」看成一个实现财务自由的渠道,但是我想问「知识变现」的本质是什么?在我的认知中,知识变现不是从分享知识中赚钱,而是借助自己的影响力赚钱。同一个技能,最终能卖多少份,每份卖多少钱,几乎全部取决于做分享的这个人的影响力,而非取决于他所分享的知识本身。

好,那么问题来了,如何对这种「影响力」做评估?如何把影响力的评估值换成金钱,如果让影响力升值?

这时候就碰到一个困难,我们刚才洋洋洒洒说的「影响力变现」理论中,影响力本身很难量化,即使量化,也无法交易、流转,更谈不上增值。

但是,区块链可能为这个评估带来曙光。

为什么你一定要学区块链?因为 Trust 是财富的基础,而区块链是有关 Trust 的根本技术,所以你如果重视财富的话,就要能理解区块链。

如果每个人可以发行自己的「币」,比如「辉哥币」

趁热打铁,我们沿着量化、流转和投资「影响力」这件事情出发,来一次脑洞大开的「胡思乱想」。大家听好了: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,发行自己的 Coin,币。比如我自己,就可以发行「辉哥 Coin」,这是原理上完全行得通的事情。比如假设我未来的预期寿命是80岁,那么从现在起40年时间,我按照固定的速度,每年发行10个「辉哥币」(HuiCoin),那么未来40年,我总共可以发行的「辉哥币」总共是400个,是不是极其有限而珍贵啊!

好了,这400个「辉哥币」,每年10个,除了一些转送给我的亲朋好友,自己私藏一部分,省下的可以公开发行,大家来「竞买」。

稀缺性是满足的,那么每个「辉哥币」究竟值多少钱呢?如果我一文不名,那么辉哥币一分不值,因为无人购买。但是我恰好有一点点名气,起码在「辉哥奇谭」的3.2万多读者中有一点点影响力。有一些人愿意打赏,还有人付费购买「知识星球」的会员。那么,我很可能可以劝说这些人来参与「辉哥币」的竞价。

怎样给「辉哥币」定价并且说服大家这是合理的价格呢?有两种办法,第一告诉大家这个辉哥币对应的「权益」,比如我把自己的时间标一个价格:一小时1000元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想找辉哥聊天谈心,以前得付1000元买一个钟,现在好了,辉哥只接受「辉哥币」支付。那么你可以老老实实的为每个辉哥币付1000元,因为辉哥未来只发行400个辉哥币,那么你很容易算出辉哥一生值多少钱。

如果「辉哥币」每年只有5枚对外公开发行,但是想和我聊天的人超过100人,那么奇货可居,怎么办,竞价,价高者得。所以公开发行的辉哥币每一枚的价格就要远远超过1000元。

我一看,好家伙,这么多人要买「辉哥币」,这样吧,我把辉哥币对应的「福利」取消,就是叫卖「辉哥币」。有50个人比较算计,一看没有福利了,就退出。另外50个人继续抢5个辉哥币,他们这样想:反正奇货可居,我只要买入,再一换手,肯定会赚。50个人抢5个,抢到就是赚啊。

于是辉哥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不用提供「聊天服务」了,只卖币好了。

总结一下,这一切能运转起来有几个因素:

  1. 辉哥有一定的受众,大家认可辉哥价值。

  2. 辉哥把自己的价值量化,发行数量有限的「辉哥币」

  3. 辉哥币最终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,与其他一切都无关

  4. 供求关系来自「知晓度」,现在辉哥有3万粉丝,10年后,辉哥有30万粉丝。每个辉哥币至少能涨价10倍。

这个脑洞先打住,我们以后继续深入讨论。这里面一方面很荒诞,但一方面非常有启发。这就是区块链技术的迷人之处。

学习区块链的方法

简而言之,回到源头,看英文的文章,甚至阅读几篇重要的论文,其中一篇是中本村本人写「Bitcoin: A Peer-to-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」,另外一篇是介绍「Ethereum」的白皮书,副标题是「A Next-Generation Smart Contract and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Platform 」。

这些文章在英文搜索引擎上搜「Blockchain」就可以找到,排名很靠前。硬着头皮读完这些东西,即使似懂非懂,也比90%眉飞色舞谈比特币,谈 ICO 的人懂很多。

回到比特币本身,其价值何在

我在2013年第一次听说比特币,在2014年1月飞美国 CES 的飞机上,和一个天使投资人聊「比特币」,我当时的观点是:

  1. 虚拟货币一定有价值,因为法币有无法克服的缺陷(当时我还没有用「数字货币」或者「加密货币」这个词。)

  2. 因为比特币只是一套算法,所以可以出现很多「复制品」,因为容易复制,所以「虚拟货币」理论上有无穷多种。从投资角度讲,这不是好事。因为有限的资金会面临理论上无限的选择。当时比特币的总盘子不过几十亿美元。

  3. 但是,因为前提「虚拟货币有价值」,而比特币又是最出名的那个。所以知晓度很高,知晓度带来流通性和广泛的接受性。所以相比后续的复制品,它会更有价值。

当时我还在朋友圈(2013年11月)发过比特币的币值走势与 Google Trends 、百度指数中「Bitcoin」一词热度的相关性,其曲线高度吻合。这也从量化的角度证实了我的断言:虚拟币(数字加密货币)的价值与「知晓度」,即供需关系正相关。

所以,在人人都可以发行「数字加密货币」的前提下,知晓度高,能造成「供需失衡」的币更有价值。知晓度可以延续的币有长期的价值,这与其背后的技术关系不大。

用区块链给人生定价

我希望大家尽早开始研究区块链,以及研究如何用区块链给人生定价。本质上,这个世界分为「物理世界」和「数字世界」,比如自动驾驶、AR 等技术解决人类和物理世界交互的问题,而区块链技术,则解决数字世界中量化、交易、信用等根本问题。而未来的趋势是,数字世界在人类生活中的占比会越来越重,所以理解区块链技术,运用区块链技术,是在数字世界自如游走的一个关键所在。

想想看,一个人如果更多的东西被比特化,比如健康,比如个人品牌,吸引力指数,性感指数等,那么区块链技术就会和你的人生密切捆在一起,比如约会、找对象、贷款额度、信用额度、找工作、保险价格等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量化。甚至你自己都可以变成一个等价交换物,一个投资品,是不是很有趣,也很可怕?

结论:可以错过任何一个币,但不要对区块链无动于衷。


参考文章:如何才能不错失下一个「比特币」?

前一篇文章:请让「朋友圈」和工作保持距离

365天,每天坚持写作之10/365,爱上你的每一天!

我在「知识星球」(原来的「小密圈」)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,这里已经汇聚1000多位朋友,请和我们在2018年共同成长:记录、分享、互助和共庆。

回复「知识星球」了解如何加入。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